- 국역/표점
- 표점
- 둔재집(遯齋集)
둔재집(遯齋集)
- 기본정보
- 기사목록
-
- 卷之一
-
- 詩【五言絶句】
- 五言四律
- 五言長篇
-
七言絶句
- 奉和鄭日新周甲韻
- 監房病枕聞。電車行。【丙午。被囚時】
- 監房。與同囚諸益吟
- 尹友季仁。讀書甚勤【三首】
- 李相敦。語侵先生。將通喩聲罪。而訥窩靳止甚力。故。因吟一絶
- 平川吟
- 挽曺老人
- 太極吟
- 心性吟【三首】
- 贈趙少年【來炅】
- 贈金秀才【乙洙】
- 醉後口拈
- 寄富春齋講所
- 禮樂
- 贈鄭友從叔【瀷】從姪【海國。二首】
- 無窮花
- 踐形
- 吟難字
- 追次。慕華齋壁上韻【宋竹溪廷耆。栢齋廷耈。松亭廷模。三兄弟。聞皇明人鄭喜等九十二人飄海而來。俱往見問皇明興替。鄭喜。出示永曆十一年曆書。因摩挲涕泣。各吟一絶而有蹈海之意。甲寅冬。柳君海鎔。以致其後孫啓燮之請。用其韻構呈一絶。】
- 次開天寺。續遊韻
- 任君孟河。【泰榮】數百里來訪。示余明德吟一首。乃忘拙奉和。兼以爲贐。
- 謹次。尹靜窩壽席韻
- 山畝不須問瘠肥。恨無日月舊時輝。靑城五國臣民恥。安得淸河一洗歸。
- 和贈李幼常【侙】
- 蘭山金大疋。【永柱】貽不佞以一絶詩。因責之以和。强拙而吟。
-
七言四律
- 勉菴先生周甲壽詩
- 春宵謾詠【二首】
- 觀水齋韻
- 偶吟
- 贈王君文讓
- 奉和鄭正言【在健】回甲原韻
- 華嚴寺聯句
- 富春齋。設接次韻【二首】
- 與諸益登回文山
- 再登回文山
- 鄭正言晬宴韻一首。奉和其胤子兄弟。
- 丙午從勉菴先生擧義。見俘同囚京監房。時安兄恒植。亦以洪州義旅事。同在囚中。與之口占。
- 挽洪愚齋【祐錫】
- 奉和族兄春峰。【章煥】周甲原韻
- 奉和春峰除夕【除夕。卽吾先君子喪餘也。不敢構詩。而追後因和其韻。】
- 看書偶吟
- 李兄鳳瑞。自丹城來。語及先阡。因有感吟。
- 崔參奉錫胤再訪
- 送尹季仁。歸九峯山中
- 同洪文彦述懷
- 登富春山
- 春日謾詠【三首】
- 走筆與李達之
- 寄題醉梅愛竹堂【堂是二間。以醉梅愛竹分稱。在咸平梅谷。尹氏諸族。聚讀于此。主人尹武炳。】
- 高公瑞伯擧義時。訪我於富春山中。余壯其節義。臨別贈呈。
- 聞高公瑞伯【光洵】殉義之報。痛哭而吟。
- 次從姪興瑞【載悳】周甲原韻
- 寫懷
- 用先師勉菴晬韻。謹次其胤兄錫胤初度韻。
- 挽族兄春峯居士
- 和宗人子惺【炯】韻
- 與高兄【炯柱】吟
- 奉和溪南曺老人晬韻
- 奉和任士範回甲原韻
- 謹次竹窩韻【族弟宅煥。以其王父竹窩韻帖來示曰。記實闡幽。亦不無後人之責。余愀然曰。公之懿德嘉行。無愧於古人。而至今充然耳根。忘拙謹次。】
- 謹次梅竹成先生永慕亭韻【亭在海南烏川里。其傍孫種運主之。】
- 幽居遣懷
- 謹次醉亭韻【幷小序】
- 族姪德華見訪。因話舊遊。
- 次竹隱韻
- 次德山精舍原韻
- 七言長篇
- 賦
- 詞
- 卷之二
-
-
書
- 上勉菴先生
- 上勉菴先生
- 上勉菴先生
- 上勉菴先生
- 上勉菴先生
- 上勉菴先生
- 上勉菴先生
- 上淵齋宋先生【秉璿】
- 上淵齋宋先生
- 上淵齋宋先生
- 上金丈心巖【志洙】
- 上郭俛宇【鋾】
- 上郭俛宇
- 上郭俛宇
- 上郭俛宇
- 上郭俛宇
- 上郭俛宇
- 與宋約齋【炳華】
- 與宋約齋
- 與鄭持平【在健】
- 與鄭持平
- 與朴君一【鼎陽】
- 與朴君一
- 與朴敦一【暾陽】
- 與鄭月波【時林】
- 答鄭日新【義林】
- 與鄭日新
- 答鄭日新
- 答鄭日新
- 與鄭日新
- 與奇松沙【宇萬】
- 與奇松沙
- 與奇松沙
- 與田艮齋【愚】
- 與田艮齋
- 與田艮齋
- 答尹亨三【滋鉉】
- 與尹亨三
- 與尹亨三
- 答尹亨三
- 答安汝恩【澤煥】
- 答安汝恩
- 與安汝恩
- 與鄭敬邦【昌林】
- 與高尹國【殷柱】
- 與鄭鳳如【東源】
- 與鄭鳳如
- 與朴夏英【勝有】
- 答李鳳瑞【秉燮】
- 上內兄金國彦氏【憲洙】
- 與金正範【箕述】
- 答金正範
- 答高淸如【石鎭】
- 與梁文五
- 答梁文五
- 答趙聖賚【學洙】
- 與崔雲齋【永祚】
- 答崔雲齋
- 與崔雲齋
- 答崔雲齋
- 與崔雲齋
- 與崔雲齋
- 答崔雲齋
- 與崔雲齋
- 答梁順集【在海】
- 答梁順集
- 與梁順集
- 答洪文彦【愚錫】
- 答鄭文恒【現采】
- 與鄭注書【海斗】
- 與安洛顯【載性】
- 與曺公習【在學】
- 與梁汝正【在慶】
- 答梁汝正
- 與梁汝正
- 答梁汝正
- 上宗丈石窩【在冕】
- 答崔進士【永卨】
- 與崔進士
- 與尹參奉【滋益】
- 與止齋宋進士原明【哲憲】
- 答高淸如郭允道
- 答朴聖淑【海風】
- 答尹聖瑞【滋嬰】
- 與林熙瑞【顯周】
- 與林熙瑞
- 答金斗三【昌錫】
- 與崔希孟【永學】
- 與柳成五【炳寬】
- 與朴敬玉
- 答洪允心【承源】
- 與尹公三【恒植】
- 答洪文永【祜鎭】
- 答李敬叔【長勳】
- 與朴思玉【基休】
- 答雙峰刊所【梁在鶴梁在鎬梁會源】
- 答崔季膺【永福】
- 與朴進如
- 答曺仲直【弼承】
- 答洪士珍【承渙】
- 答李英傅【敎川】
- 與尹仁夫【相義】
- 與鄭伯賢【】
- 答金晦雲【容炫】
- 答白子行【景寅】
- 答白子行
- 答白子行
- 答張禹範【基洪】
- 答梁而敬【會德】
- 與趙而卿【泳善】
- 答趙而卿
- 答黃敬涵【澈源】
- 與李達之【秉五】
- 答李達之
- 答李達之
- 與趙而卿柳德容
- 答朴正夫【興柱】
- 答朴正夫
- 答任寓卿【泰柱】
- 答朴子彦【俊東】
- 答朴子彦
- 與朴子彦
- 答奇賢敬【龍鎬】
- 答徐子崇【相敦】
- 答禹九成
- 答高子玉【炯柱】
- 與鄭箕初
- 與高伯虞【光佶】
- 與高仲三【光度】
- 與高仲三
- 答崔善長【元植】
- 答張子維【昌鉉】
- 答張子維
- 答張子維
- 答張子維
- 答崔仲直【尙淸】
- 答曺武仲【龍鎭】
- 答安良善【璣煥】
- 答安良善
- 答具士文【敎信】
- 答具士文
- 答具士文
- 與金振聲【永受】
- 答朴奎鎭
- 與曺道三【運承】
- 抵泰山祠書
- 答朴元方【炳海】
- 答鄭元實【現采】
- 答鄭元實
- 答朴德吾【道東】
- 答李伯善【海英】
- 答李伯善
- 答李伯善
- 答李伯善
- 答朴承東
- 答朴承東
- 答朴連卿【文采】
- 答尹善仲【在赫】
- 答金汝衷【秉淶】
- 答金汝衷
- 答金汝衷
- 答金汝衷
- 答金汝衷
- 答朴士立【恒東】
- 答朴士立
- 答鄭殷夫【淳弼】
- 答鄭淳宗
- 與安景直【道淳】
- 答安景直
- 答洪敬集
- 答洪敬集
- 答梁子燮【在龜】
- 答梁子燮
- 答洪東植
- 答曺亨甫【圭晢】
- 答洪俊憙
- 答閔忠汝【丙夏】
- 答朴永實【一奎】
-
書
- 卷之三
-
-
書
- 答族人斗一【昌圭】
- 答族人斗一
- 答族姪德華【潤浩】
- 與族弟舜弼【宅煥】
- 答族弟舜弼
- 答族弟士彬【翊煥】
- 答族弟士彬
- 與宗人子惺【炯】
- 答宗人子惺
- 與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子惺
- 答宗人武烈【鎬承】
- 答宗人武烈
- 答宗人武烈
- 答族弟錫一
- 與從姪興瑞【載悳】
- 答從姪興瑞
- 答從姪武一【載豊】
- 與從姪敬於【載熙】
- 答從姪敬於
- 與從姪敬於
- 答從姪敬於
- 答從姪德仁【載益】
- 答族姪德素【采洙】
- 答族姪丞浩
- 答從姪善一【載轍】
- 答族孫允明【允植】
- 答三從孫亨明【濟亮】
- 答三從孫亨明
- 答再從孫濟弼
- 與從孫濟哲
- 與從孫濟殷
- 答族孫濟倫
- 抵譜廳書
- 與講社諸友
- 與次兒載畿
- 答人道公議所書
-
書
- 卷之四
-
-
雜著
- 龜上記聞
- 丙午日記
- 富春山中與諸益講話
- 乙卯三月富春山講會答問
- 心之虛靈。只是氣歟。抑以理氣合看耶。 李秉五
- 大學序曰。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。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。蓋八條。卽三綱中事。而分內外言之。何也。 具敎信
- 中庸首章曰。喜怒哀樂之未發。謂之中。發而皆中節。謂之和。中者。理也體也性也。和者氣也用也情也否乎。 金秉洙
- 大槩如是。然但和之爲用也。不可專作氣看。蓋是理之乘氣發用。而無所乖戾者曰和。
- 明德。難謂心。難謂性。作何物看之乎。 朴珠東
- 中庸曰。君子之道。費而隱。費者。所當然也。隱者。所以然也。否乎。 文載晠
- 中庸序。心之虛靈知覺。註趙氏謂知識。其所當然。覺悟。其所以然。當然以然。亦有分別乎。 張昌鉉
- 中庸首章章句。人物之性。各得其所賦之理。以爲健順五常之德。物之所得五常之德。與人之所得五常之德無異。則當其賦予之初。何者爲人。何者爲物歟。 閔丙夏
- 鄒傳曰愈疏。不孝也。不可磯。不孝也。道東竊以謂。疏者。離親之心也。磯者。激親之怒也。愈疏則曰不孝可。不可磯則曰不孝似不可。 朴道東
- 孟子曰見牛未見羊。見未見於物則然矣。而於人則不可以見未見言之。孟子告齊王。以保民之道。而言其仁。則以見牛未見羊發端。何也。 朴恒東
- 子曰攻乎異端。斯害也已。曾聞人之於異端。痛絶之可也。而若欲究異端之爲異端。則斯爲害也。而近間與人論此。其人曰。若如彼看。則大不合本文義。當看註說。攻。專治也。異端。非聖人之道。而別爲一端。蓋聖人之道。則兼四端而異端。則爲仁而至於無父。爲義而至於無君。若專治仁一端義一端。則爲害甚。前後兩說。誰是。 李海英
- 大學卒章。絜矩之義。人以爲矩者。爲方之器。以矩度物而爲之方平者也。蓋人之以己心度物心。正類是也。是如何。 朴炳昭
- 王吉疏曰。夫婦。人倫之大綱。夭壽之萌。蓋人之夭壽在天。而以此觀之。則人之夭壽。不在天而在於人耶。 文在德
- 論語曰。人不知而不慍。不亦君子乎。凡學習聖賢之道而悅之者。是非君子人乎。至此而始言君子者。何也。章內凡言三亦字。或有別般意耶。 曺運承
- 詩云。緡蠻黃鳥。【止】首節言民則註宜言人所止。而反言物所止。此節言鳥。則註宜言鳥所止。而反言人所止者。何也。首節。泛言所止而意廣。故幷包物而爲言。此節。言所當止而意緊。故單指人而言乎。 文載煥
-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。【止】末句曰。此謂知本。此章兼釋本末。而獨言本者。何也。雖言本而末在其中。然於文義似穩矣。 金秉洙
-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。【止】朱子曰三省。固非聖人之事。然是曾子晩年進德工夫。蓋微有這些子査滓去未盡。豈聖人而猶有査滓未盡之可言乎。 文載益
- 朱子曰仁者。不是特地。散財買人歸己。【止】不私其有。人自歸之而身自尊。是仁者。務聚財。不管身危亡。是不仁者。而如有散財買人歸己者則喚作何等人也。 文炯
-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。學【止】溫故。只是尊德性之屬。而章句曰謂故學之矣。復時習之矣。又曰涵泳乎其所已知。抑時習與涵泳。自是一般工夫耶。竊惟時習。是動時工夫。涵泳。是靜時工夫也。蓋以動靜言之。則尊德性靜也。道問學動也。靜而尊德性。動而道問學。則內外交養。工夫不亂矣。若尊德性。自兼動靜工夫。則所謂道問學者。無所用工矣。何不曰故學之矣。復涵泳之。而曰時習之也。
- 知止而后有定。【止】知止能得。此之謂止於至善止於至善。則得其道矣。下文云。知所先後。卽近道矣。讀此疑晦滋甚。伏乞敎示。
- 大學之道。在明明德。【止】明德。朱子以張子心統性情之說爲精密。此外更不可說去。而近世宿德。各相持論。或曰理或曰氣。若以心統性情說求之。則似合理氣看。乃得。恐未知如何。 曺運承
- 曲禮曰。凡爲人子之禮。冬溫而夏淸。昏定而晨省。出必面反必告。【止】此皆人子之行。而必以禮言。何也。 文泰鎬
- 孟子曰養心。莫善於寡欲。【止】此養心之養。與盡心章養其性之養。似有別。順此性而不害之。是養性。存此心而不失之。是養心。蓋性無存亡。心有存亡故也。伏未知如何。 文孟祚
- 大學經一章。自天子以至庶人。【止】上三節。以明德爲本。此以修身爲本。何也。 文載晠
- 孟子見梁惠王章第三節。先言何必曰利。而後言仁義。第六節。先言仁義。而後言何必曰利。何也。
-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。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。對人君言。先親而後君。何也。
- 近思錄。論性不論氣云云。或謂此性。論氣質之性。不是論本然之性。【炯】謂氣質性。本然性。非二姓。以儲水之器喩之。單指其水。則曰本然之性。兼指其器則。曰氣質之性。 文炯
- 中庸自誠明章。自誠明者。明在誠中。只一時事也。自明誠。誠在明後。非一時事也。誠則明則字。猶是字自然上說也。明則誠則字。猶以字用力上說也。 徐相敦
- 人物偏全之性。諸家議論不同。畢竟烏乎定。定于朱子。朱子曰如日月之光。若在露地。則盡見之。若在蔀屋之下。有所蔽塞。有見有不見。又曰隙中之日。隙之長短大小。自是不同。然却只是此日據此。則萬物一原。本無人物偏全之殊。而被形質局定了。或偏或全而不能齊也。恐未知如何。
- 周子曰五行一陰陽。陰陽一太極。太極。理也。陰陽五行。氣也。如何是謂氣爲理也。 高光吉
- 五行。以生質言之。則曰水火木金土。以流行言之。則曰木火土金水。生質流行之序。各不同何也。
- 子曰爲政以德。譬如北辰居其所。衆星拱之。謹按。集註曰。北辰。北極。天之樞也。居其所。不動也。每講此或曰。北辰。無星處。是天壤。或曰北辰。是北極。極是極星。或曰極星不動。或曰極星。亦動而但人不見。諸論紛紜。多與註說亦不穩合。敢請敎示。 高光澹
- 中庸。夫政也者。蒲蘆也之蒲蘆。或以爲蜾蠃。是何也。 朴興緖
- 大學小註。論明德而以心統性情之說爲言。是合心性而言明德也。或問。論明明德而以此德之明。日益昏昧。此心之靈。其所知者。不過情欲利害之私爲言。是德自是德。心自是心。何其言之不同也。 文泰鎬
- 子貢曰。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。何如。可謂仁乎。子曰何事於仁。必也聖乎。竊嘗觀有仁而未聖焉者。未有聖而猶未仁焉者。然則聖與仁。果有淺深高下之殊歟。
- 曾子言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。動容貌。斯遠暴慢矣。正顔色。斯近信矣。出辭氣。斯遠鄙倍矣。蓋容貌顔色辭氣之各得其正者。要在於動正出之際。然當其未發而涵養之。及其已發而省察之。內外交養。體用相須然後。乃能如是乎。敢問何如。
- 詩云樂只君子。民之父母。民之所好好之。民之所惡惡之。此之謂民父母。蓋爲治者。從民之好惡於飢飽寒燠。則然矣。而若其義理之際。則不必然矣。 文明浩
- 洪範。曰貌曰恭。又曰恭作肅。恭是和平謙巽之容。肅是嚴整敬莊之象。其象類似不同。而曰恭作肅何也。
- 居今之世。義理之講。孰最先。 高光澹
- 曾子曰。以能問於不能。以多問於寡。有若無。實若虛。犯而不較。【止】上四句。與夫子所謂好學同。下一句。與夫子所謂不改其樂同。但不改其樂。不以貧窶累心之謂也。犯而不較。不以人犯動心之謂也。所値之事。雖不同。而其邃德洪量。則爲一等時節。此顔子求博文約禮之誨。以至欲罷不能而竭其才。到得極處。然而於聖人。猶未達一間者守之也。若假之以年。一日而化。尤可知也。 李秉五
- 或謂理氣有先後。或謂理氣無先後。未認於何適從。
- 朱子曰。某嘗以太極爲體。動靜爲用。其言固有病。後已改之曰太極者。本然之妙也。動靜者。所乘之機也。如是則庶幾近之。其病何謂。其近何謂也。 文炯
- 孟子。因齊王之言好勇而對。曰王請大之。如下文所云。文武之勇也。齊王。止是戰國之時君。不能行文武之事。人人皆覩。孟子反復言之。何也。 尹京喆
- 朱子策問。曰忠信。所以進德。而夫子之所以敎。與夫曾子之所以省其身。亦無不曰忠信云者。而夫子。又斥言必信。行必果者。爲小人。孟子亦謂言不必信。行不必果。二端異焉。然則學者將何所蹈而可。【止】今未考所對。而妄嘗理會。多有窒礙。敢問何如。不失聖人設敎之義。又合朱子設問之意也。 曺運承
- 朱子策問曰。仁之體誠深矣。自孔門弟子之所以問。夫子之所以答。與夫後之諸子之所以筆之於書者。皆未嘗同也。二三子。總其所論而折中之。必有得矣。竊想朱子。必先有折中。而有此設問。其折中之言。可得聞歟。 曺圭晢
- 朱子三德說。曰不知敏德。則孝德者。僅爲匹夫之行。而不足以通于神明。何如。可以通于神明乎。
- 心性情。其別如何。 奇龍鎬
- 以心性分體用。則何者爲體。何者爲用。
- 單就一心字。單就一性字。而有體用之可言乎。
- 張子曰心統性情。朱子曰心者性情之主。統字主字。同乎異乎。
- 心之虛靈知覺。一而已。而道心。原於性命。人心。生於形氣。則是於其發處。始有理氣之分。然則所謂虛靈知覺者。本無分於理氣歟。
- 心有人心道心。性有本然之性氣質之性。道心與本然之性。是一等。人心與氣質之性。是一等。而朱子曰雖上智。不能無人心。則雖上智。亦可謂有氣質之性乎。
- 理氣者。天地之公也。理無不善而氣有偏正。以若天地之公。而猶有所偏。何也。
- 人物之生。俱有五常之德。而爲氣質所蔽。不能通其全。如虎狼之父子。是只通仁之一路。蜂蟻之君臣。是只通義之一路。至於牛之耕。省人力惠及萬民。有華文之義。若近於禮也。馬之順馳。不逆人意。若近於信也。鷄之辨其天時之分。若近於智也。犬之不吠家之主。而吠其穿踰之人。是亦近於智也歟。
- 明德。先儒或有以理言。或有以氣言。未知據何而謂之理。據何而謂之氣。且孰爲長。孰爲短。
- 朱子曰性爲體。情爲用而心則貫之。又云心有動靜。其體則易。其理則道。其用則神。二說之言體用不同。何也。
- 體用一源。就理一上言。故先體而後用。是理中有分也。顯微無間。就分殊上言。故先顯而後微。是分中有理也。費而隱。就道上分體用言。形上形下。就物上分理氣言。此皆同中有異。異中識同。而理與分不相離。不相雜之意也夫。
- 偏全說。贈奇龍鎬。
- 君子。素其位而行。只是守分處。行乎富貴。行乎貧賤。行乎夷狄。行乎患難。非以四者之道。行乎四者。以在我當行之道。行乎四者。 張昌鉉
- 程子曰。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。自理而言謂之天。自稟受而言謂之性。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。此專以理而言心性。張子曰由太虛有天之名。由氣化有道之名。合虛與氣有性之名。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。此兼理氣而言心性。各說似各不同。而竝列於盡心章註。何也。
- 人之恒言。有稱善邊人。則曰人心好。人心。蓋是善稱。而書所謂人心惟危。何也。
- 孔子曰。周監于二代。郁郁乎文哉。吾從周。又引時人先進於禮樂野人之言。而曰如用之。則吾從先進。兩段語意不相符合。然前段。美周盛時文備而發。後段。欲救周末文勝而發。然從先進云者。乃取其文質得宜。非專取其質也。吾從周云者。非只美其文盛。以其爲時王之制也。如使夫子得位而制作。則必當有所損益。觀於行夏時。乘殷輅。用周冕。可知矣。 洪起祚
- 孔子曰柴也愚。參也魯。師也辟。由也喭。註云四者。皆性之偏也。這性字。兼氣質而言也。曾子以質魯之偏。卒傳聖人之道。何也。
- 謝氏註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鯀有羽山之殛而禹不負逃。何也。
- 子貢問政。子曰足食足兵。民信之矣。夫子本以兵食兩者。爲爲政信民之不可不足。而子貢。擧信字。做爲三者至於窮問。則雖兵食俱去。而信不可去之意。答之曰。自古皆有死。民無信不立。蓋信是衆善之主。而民德之不可不守。敎化之不可不先。故畢竟歸重於信而已乎。
- 顧諟天之明命。註云常目在之。天命至微。非目可見。想只是就其發見處顧之。未知如何。
- 宜兄宜弟而後。可以敎國人。周公之不和於管蔡。而興禮樂而敎國人。何也。
- 孔子曰父母在。不遠遊遊。必有方。禮記特言。親老出不易方。何也。 文濟國
- 曲禮曰。父母存。不許友以死。若與友偕行。而友有急難。則我將以父母在爲言。而不之救可乎。 文漢遂
- 喪中行祀。其儀節當如何。 文鎬承
- 吉祭。是喪餘之祭也。踰月行之。正合禮意。若禫月直行。則莫不是徑迫乎。
- 朱子所謂不偏。程子所謂不偏。似是一般。東陽許氏。以程子之言爲兼動靜。何也。 文載益
- 以知行分體用。則知是體。行是用否。
- 大學是孔氏之遺書也。而比論語。則其規模節目相殊。何也。 文雲漢
- 大學曰克明德。又曰克明峻德。聖人之德。本自光明。疑若無事於明。而曰克明者。何也。 金判童
- 泰伯文王之事。其迹不同。而夫子同稱至德。何也。 高光澹
- 鄕人儺。朝服而立阼階。恐其驚先祖五祀之神。欲依己而安也。則當用祭服而用朝服。何也。
- 冉有以十哲之列。旣仕季氏。又爲之聚斂。何也。
- 九容云。色容莊。九思云。色思溫。義若相反。 文鎬承
- 居處恭恭字。當訓何義。
- 逸則淫。淫訓何義。
- 在家而遭師喪者。朝夕設位而哭。如何。
- 弟子之服師者。或三年。或朞年。九月五月三月。而無定數。何也。
- 方氏曰。於雨露。言如將見之。則知霜。露如將失之。親旣不在。豈復有如將失之乎。
- 孝子之於親。親雖不在。思慕無方。故隨時物之變。而感愴之殊。自然而然也。
-
雜著
- 卷之五
-
-
雜著
- 心說
- 克己說。贈宗人子惺。
- 尊卑說
- 心說。贈李達之。
- 讀書說。贈高亨俊。
- 高亨俊字說
- 鄭士希字說
- 爲學說。示同志。
- 朴恒東字說
- 三才說
- 敬義說贈金振聲
- 涵養說
- 高伯虞字說
- 讀書次第說贈族姪載仁
- 曺道三字說
- 書贈宗人子惺
- 書贈鄭元實
- 書贈。金成元。
- 書贈曺秀才在洙
- 中和寂感說
- 書贈。李伯善。
- 書贈。族姪明玉。
- 書贈金秀才乙洙
- 字李仁甫說
- 書贈宗人武烈
- 題贈洪君敬集
- 書贈具士文
- 書贈洪士明
- 書示講會諸君
- 書贈族姪在德
- 書示次兒載畿【庚子冬。余有定山師門之行時。畿兒年十五。讀大學訖。因勖之以復讀千遍。而戒之云云。】
- 讀書法。示尹治華。
- 書贐。安君敬直。
- 書贐。金大疋伊坤。
- 儒釋辨
- 井田辨
- 偶記
- 輔仁契講戒
- 季兒婚書
- 回鄭氏定書
- 通告嶺南文
- 校宮通喩文
- 通諭同志文
- 通諭校宮文
- 設壇契通文
- 綾州鄕校通諭文
-
雜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