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국역/표점
- 표점
- 백석헌유집(柏石軒遺集)
- 卷之一
- 雜著
- 孝策
백석헌유집(柏石軒遺集) / 卷之一 / 雜著
孝策
對執事問愚。以孝之道。執事之意。其有所在耶。愚旣受而卒業。因三復而嘆曰。愚之於孝。非不知也。何故而不能是。早夜而思思所以盡事親道者久矣。今承明問。於余心。有慽慽焉。非曰能之願學焉。遂感而爲之說曰。孝者。善事父母之謂。大矣哉孝之道也。蓋生我鞠我。固莫重焉。故孝爲五敎之首。而必爲百行之原。固不盡於此。則日用萬變。盡是虛文。而況欲爲仁者。焉有所根柢乎。然則凡百之行。必原於是。而爲仁由孝。而由他乎。雖然。有知孝而孝者。有不知孝而不能者。知孝而孝者。知其所當孝而孝者也。不知孝而不能者。不知其所當孝而不能者也。嗚呼。爲人子者。孰無孝親之心。而或知孝而孝。或不知孝而不能者。豈有他哉。良由學不明而知不及耳。然則欲盡事親之道者。舍是學。何以哉。請白之。事親有道。自定省告面衣食。至於和順柔惋洞屬。又至於立揚顯親傳後世垂無窮者。各有精粗淺深大小之節。而執事欲聞其詳。則定省告面衣食。非粗者淺者小者乎。和順柔惋洞屬。非粗而入於精乎。立揚顯親傳後世垂無窮。非精者。深者大者乎。躬耕歷山。恭爲子職。一日三朝。憂喜安否。則大舜文王吾無間。然繼志述事死生無間。無敢自專奉持極敬。則武王周公。其達孝矣。必請所與以養其志。則事親若曾子者可也。噫。五聖人之於全德。無不備矣。而只擧一事而言者。豈謂聖人有所不足於全體乎。求哀免難行傭。供母晝耕夜讀。入具甘旨。誠哉。江革有足感人。嗟爾。董生其亦孝矣。鯉躍雀入。王祥之孝。所以感物。嘗糞求代。黔婁之誠。所以出天。二子誠孝。千載凜然。至若不廢子職。父母慚還。則薛公之篤行可見。恨纏蓼莪。門人廢講。則王氏之追慕足悲。家貧親老。極其滋味。有是哉。王延之孝也。乳姑數年不粒。康寧若是乎。孝婦之誠也。噫。數子之至誠純孝。誠不可及。而若以一節論之。則向所謂五聖人之孝。亦無以加矣。至於夫子。則集群聖之大成。孝之一節。宜無所不盡。而鄕黨一篇。全不書孝者。豈不以孝在於德行之中也。若拈出一孝字言。則是不幾於指天之一處而天乎。顔子以好學薦之。閔子以孝哉稱之。稱之以孝。以其一節。薦之好學。以其全體。全體之中。豈無孝之一節哉。噫。仁不違於三月。則其仁至矣。學不移於屢空。則其學極矣。仁旣至矣。學旣極矣。則雖瓢飮簞食。亦足以盡父母之歡心。何必傭而後養。耕而後孝哉。所願學者夫子。而有一毫未至於聖人之域。則其所以欲罷不能。欲從末由者。豈非心悅誠服。而不能自已者乎。自是以後。有孟子者。其學。卽顔子之學也。有周程者。其學。卽孟子之學也。有張朱者。其學。卽周程之學也。此數聖賢之學。其於繼往開來之功。蔑有加矣。豈有其學而無其孝者乎。觀於學。可知其爲孝。而孝又是爲仁之方。則其於傳道之賢。何敢容議。嗚呼。有志於學者。必先孝於其親。然後爲學之道。得其序。而欲孝於其親者。亦不以學先之。則終無以知其方矣。然則孝果先於學歟。學果先於孝歟。愚不敢知何者爲先。何者爲後。然射者尋的之所在。行者問路之所由。則其於執事之問。豈無先後之可言歟。嗚呼。詩不云乎。父兮生我。母兮鞠我。欲報之德。昊天罔極。爲人子者。孰無孝親之心哉。然而不識事親之方。或失人子之職者。何莫非不先用功於學而然也。然則欲事其親者。可不思爲仁之方乎。欲知其仁者。可不先用功於學乎。非學則無以別義理之當否。非學則無以察是非之得失。爲人子而欲孝其親者。其可不以學先之乎。學以致知。以明其理。則其於事親之道。無所處而不當。察其所當爲而爲之。察其所當行而行之。一事一言。莫非其孝。而至於忠養之節。養志之道。無一毫虧欠。則事親之道。於斯至矣盡矣。嗚呼。執事之問。獨及於古人。而不及於當今者何也。其以各盡其孝。而不復有可問者耶。以愚觀之。上而朝著未聞移孝之忠。下而士庶難見移孝之順。以至於擧世無一人可稱者。是何古有其人而今無其人也。其不知爲孝之道而然歟。抑上無敎養之方而然歟。愚聞之。上老老而民興孝。上有好者。下必甚焉者。執事倘可以此而轉聞於上也耶。謹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