국역/표점
  • 국역/표점
  • 표점
  • 현와유고(弦窩遺稿)
  • 卷之七
  • 學溪記。

현와유고(弦窩遺稿) / 卷之七 / 記

자료ID HIKS_OB_F9008-01-202003.0008.0001.TXT.0053
學溪記。
客歷過嶠湖二省山水。而謂余瑞石山人曰。嶠之西湖之東有人。學古學今。未始有學而不能底事。及至動靜說陰陽理。有學而能者。有不學而能者。其爲學也可謂善學。則不啻與學而不能底人。有問焉。此足與養生者之庖丁。讀書者之輪扁。可同日看也。人或謂之學聖賢。不居焉。亦謂之學性理。必曰否。蓋迹其平生做去。則人之謂之不甚逕庭而不取之。
有抑亦學勞謙而然者歟。家甚窮約。不改其樂。學於陋巷之賢者歟。永謝名利。固守其志。學於東岡之隱者歟。人有急難。聞輒施之。不以見報爲心。果是不學而能者。其可曰學而能乎。遂周遊於嶽色川聲之問。南遊學子長之江淮壯觀。學子由之崇華。苟以平日已學底事言之。則於何無不着題。而遂扁其室曰學溪。溪是當軒一小水。乃自誓於衆曰。溯源沿流。可以止於山止於水。夫天下之理。莫不自卑而高自近而遠。則何必舍卑近而求高遠。如大軍遊騎之出外不得歸。何哉。余𢥠然起敬。斂勝端坐而問曰。客非學溪先生而誰也。得於言議之表。可想其七分影子矣。嘗一臠知全鼎。豈不信哉。走亦聞水是陰也而亦有陰中之陽。溪是動也而亦有動極爲靜之理。然則文丈之學於溪者。豈不畜積於中者哉。況文丈以沙溪先生爲叔祖。則亦不必學古學它。而但學於近而親底沙溪先生。如扁號之不求於高遠。求於卑近之一小溪。此可足矣。遂收其辭爲之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