국역/표점
  • 국역/표점
  • 표점
  • 현와유고(弦窩遺稿)
  • 卷之三
  • 書(2)
  • 答河致九【東秀】

현와유고(弦窩遺稿) / 卷之三 / 書(2)

자료ID HIKS_OB_F9008-01-202003.0004.0001.TXT.0043
答河致九【東秀】
默對蒼松。怳若對吾賢。古云。覩物思人。非此之謂歟。忽承惠緘。滿紙繾綣。可代面穩。況審明日。卽賢閤夫人祥期。竊想胖合義重。叵耐悲酸。而有此伻問。馳念之餘。不勝浣割。善也頹塌益甚。蝟縮龜藏。自度精神筋力。於夢寐起居之間。大覺衰退。不敢以久客人間自期。時閱陳編。得如毫芒。失若丘陵。奈何。惟願吾君。視之以前車之鑑。九死路頭。辦得此截鐵之勇。萬馬奔中。能得其駐足之地。如何。所詢。錄在下方耳。
或言設使曹操。雖有三顧之誠。孔明則斷然不出云云。妄擬夫子欲去公山佛肸之召。則使操能致其誠。則孔明終不作南陽春睡之客矣。
夫子之欲去佛肸之召。聖人之心以天下無不可與爲善之人。然而終不往者。知其不可爲故也。孔明苟知其曹操移漢鼎之意。則雖萬致其誠。孔明斷不出矣。此不可與聖人之事同論也。
百里奚後事秦穆。雖有事功之烈。而不事二姓之義。則終是未安。故孟子只許其智而不及其忠乎。
列國旅宦。非亡其國僕其臣之日。則不事二姓。固不可論。而似非忠智之辨別。
子房之勸高帝擊項王。孔明之勸昭烈擊劉璋。先儒多以不仁不義歸之。而小子終始信不及。故玆仰告。
征伐之道。間用機關權數。則欲避不仁不義之嫌。四百年基業。鼎足之勢。何以成乎。子房之從容。孔明之正大。豈不知不仁不義而然耶。
趙苞守城討賊。而賊殺其母。程子引徐庶事而論之曰。身往降之。可也。小子尋常疑之。妄以爲趙苞當日之事。莫如一心殉國。背城討賊。而賊殺其母。城池逐陷。則痛哭自殺。報答君親之恩。則於仁義之道。似兩無愧馬。
趙苞事。雖有程子之斷言。而賢論似合鄙意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