국역/표점
  • 국역/표점
  • 표점
  • 백석헌유집(柏石軒遺集)
  • 卷之一
  • 雜著
  • 庸學序言心言性策

백석헌유집(柏石軒遺集) / 卷之一 / 雜著

자료ID HIKS_OB_F9008-01-202103.0002.0003.TXT.0003
庸學序言心言性策
對心也性也。自是一理。而中庸之率性。卽是傳心之法也。大學之正心。卽是復性之工也。著中庸傳心之法。而可不言心字於序文乎。明大學復性之工。而可不言性字於序文乎。序中庸而不言心字。則無以見是心之檢其性也。序大學而不言性字。則無以知是性之具於心也。性具於心。而中庸章句。不言是心。故此所以序中庸而特言心也。心包乎性。而大學章句。不言是性。故此所以序大學而必言性也。然則中庸序之必言心者。乃補其章句之不言心也。大學序特言性者。亦補其章句之不言性也。序其傳心之書。而可不以心字說出乎。序其復性之書。而寧不以性字說來乎。言心性於序文補經文之有闕。則言心言性。互相發明。曰庸曰學。自爲表裡。豈可謂心性之有二致而致疑於庸學表裡之義耶。卽其心性之各言。而尤可見表裡之義也。推其誠敬之一理。而亦可見表裡之義也。乃言曰。中庸是傳心之書也。大學是復性之書也。明其傳心之法。而中庸序之言心不言性者。宜矣。著其復性之工。而大學序之言性不言心者。允矣。朱夫子。所以互言心性於庸學序文者。豈非各有攸當者耶。然而執事。若疑夫庸學序文之各言心性。則愚有所可言者。蓋嘗論之。性出於天。而包是性者心也。心存乎人。而具於心者性也。心之所存。性以之明。性之所明。心以之全。心與性。自是一理。則言心而性在其中矣。性與心。初非二致。則言性而心該這裡矣。夫如是。則中庸序之言心者。固可謂兼言性矣。大學序之言性者。亦可謂兼言心矣。序中庸而不言心。則何以明傳心之法乎。序大學而不言性。則何以著復性之道乎。大抵中庸本經之言性而不言心者。以其傳心之在於率性也。大學本經之言心而不言性者。以其復性之在於正心也。在中庸。則本經不言心。故序文所以必言心也。在大學則本經不言性。故序文所以必言性也。必言心於序文。而補中庸不言心之義。必言性於序文。而補大學不言性之旨。則朱夫子。所以闡明經旨開示後學者。眞可謂俟百世而不惑矣。夫何疑哉。嗚呼。心性二字。乃是聖門之大頭腦也。子思著傳心之書。而心之一字。不現於本經。則序文中言心者。所以補其闕也。曾子著復性之書。而性之一字。不言於本經。則序文中言性者。欲以補其略也。豈可謂心與性。有二致而然耶。若夫庸學表裡之義。則先儒之說。已爲詳備。愚不必架疊。而三綱三德。【缺】